希望在路上
2017/07/11
非洲行動

如果,上學是翻轉命運的途徑?如果,脫貧必須先有謀生能力?那麼善款如何運用才能延伸出價值?這是「畢嘉士基金會」投資馬拉威社區計畫之前給自己的命題。後來,提供知識、建構能力、小額貸款、獎助學金成為我們的行動方案,時間過去,綠芽一個個冒出,雖然稱不上開花結果,但是我們確信希望已經在路上。以下故事與您分享,同時也要謝謝您的參與…

 

獎助學金,彌補家庭的困難
Agness,9歲,小學四年級,獎助學金計畫受資助人。Agness的父親有酗酒習慣,如今離家不知去向,她的母親也很久沒和家裡聯絡,聽人說去了坦尚尼亞。和八年級姊姊現在寄宿在大姊婆家。然而,一下子多出三個小孩,對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而言,無疑是很大的負擔。

 

乖巧的Agness放學後會去取水、和大姊婆婆一起下田、晚餐後洗全家人的碗,自從拿到獎助學金她成了家裡的榜樣,其他孩子都想效法Agness用功唸書,爭取獎學金、穩定上學。Agness也因為能夠減輕大姊婆婆的負擔,變得比以往更快樂、更有自信。

 

Bertha,16歲,中學一年級,獎助學金計畫受資助人。Bertha的父母在2000年離異,父親罹患精神疾病,幾年前離家後沒再回來,Bertha被叔叔收養,她很爭氣,是就讀小學今年唯一一個考上中學的人。只是後來的過程有些曲折,Bertha考上的那所學校離家16公里,放學回家的路極不安全讓她一度打算休學,基金會派駐當地的督導黃全賢得知後,趕緊與當地教育局聯繫並幫她轉學到一所住宿中學,叔叔在拮据的經濟條件下,仍答應支付交通費,讓我們很感動,所以我們也做出承諾,學費和生活費就由基金會來負擔。Bertha覺得自己很幸運,她說:「我想繼續升學,未來找一份好工作,成為照顧家人的人。」

 

和Bertha見面的那一天,校長把同所小學拿到獎助學金的另外四名學生也一起找來。他們不約而同穿著制服前來,想必制服是他們最好的衣服,穿得體面是為了尊重也為了尊嚴。

 

問孩子將來想從事甚麼行業?兩個人想當護士、一個想當老師、一個想當飛行員。見他們各個一副單純開朗的模樣,便好奇問他們有沒有煩惱?沒想到,得到的卻是一樣的答案:買不起課本、沒有筆、學校很遠...,有一個孩子說繁重家務讓他很難靜下心讀書。和這些孩子聊天,我們才理解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,其實都是珍貴的禮物。這些物質條件缺乏的孩子,就像努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草,對他們來說,獎助學金好比從裂縫中照進來的光,讓他們重新看見希望。


 

互助文化,共創美好未來

在馬拉威推展社區計畫,除了了解當地的需求之外,還必須更深入他們彼此間的互助關係,像寡婦和寡婦、身心挑戰者和身心挑戰者那樣相互扶持、度過難關的關係,因為互助是這個社會弱勢者僅有的機會。

 

CHITATATA寡婦團體去年底歡慶成立10周年,成員Mary說:「在團體裡快樂、困難大家都會一起承擔,因為有彼此我才能撐過那段辛苦的日子,所以我永遠不會離開,我要留下來分享我的所有。」

 

當年CHITATATA獲得台灣醫療團的協助,開始經營養雞事業,利用盈餘第二年便開辦托兒所,聘請教師照顧社區裡的幼童,這些年也持續送物資給其他村莊的寡婦。在基金會提供小額貸款的協助下,CHITATATA成員有資金可以經營自己的小生意,生活日趨穩定,去年初她們幫助另一群寡婦也成立互助團體,取名CHITATATA 2,並分享組織管理及記帳的知識。CHITATATA 2總共有17名成員,在基金會的協助下,成員們取得了一塊新的土地,作為了他們發展團體工作的據點,她們的夢想除了賺錢改善家計,也期待能去幫助下一群人。

 

Kanyika Club是一群身心挑戰朋友組成的團體,成員擁有紡織技術,基金會的獎助學金除了支應孩子學費,也提供上學的物資,包括制服,於是2014年我們開始向Kanyika Club下訂單,一方面讓團體的專長有發揮機會,一方面幫助他們增加收入。

 

2014年在當地牧師Gondwe的牽線下,我們認識另一個身心挑戰團體Vitumbiko,並透過貸款的方式協助他們購買紡織機,成員會做一些毛線製品,但是款式變化不多,而且只有一個人會操作紡織機。當地社工於是商請Kanyika Club派人指導Vitumbiko。問Kanyika Club難道不怕生意被搶走?他們笑著說:「我們很樂意幫忙有相同境遇的人,而且良性競爭有助於我們在經營上更去追求進步與創新。」

 

因為以Kanyika Club的能力無法應付所有制服的訂單,很期待Vitumbiko加入製作制服的行列,然後透過「計畫幫助計畫」、「團體幫助團體」,有更多人的生活能因此獲得改善。(文章撰寫日期:2015年2月)


 

分享
延伸閱讀
n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