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深的母女情,一起快樂地變老
2018/03/08
台灣關懷

六十多歲的婁姊,笑起來眼睛總瞇成一條線。和母親一模一樣。

 

喜歡唱歌的她,每周二固定到畢嘉士經營的永大中心熟齡歌唱活動報到,身旁總帶上高齡九十多歲的母親張奶奶,形影不離參與各種活動。要不是倆人笑容神情相似,外人總以為她們是一對忘年之交的好閨蜜。

 

「第一次要來上課,媽媽清晨四點就起床說要準備出門」,婁姊憶起初次要帶母親到永大中心參與活動,那時張奶奶興奮的可愛模樣。不過,帶「老閨蜜」走出家門,其實費上一番工夫。

 

朋友知道婁姊喜歡唱歌,和她分享永大的課程活動。第一次走入中心,看到「這群大哥大姊熱情又活潑,熱衷參與活動,還能交新朋友」。當時心想,這樣適合老大人的地方,一定要帶母親來。

 

但下一秒,煩惱先浮上心頭,害羞又不愛社交的媽媽,是否願意嘗試?

 

婁姊先和家人分享永大的課程資訊,並找來小弟一起當「說客」,陪著媽媽踏入新空間,認識生活新的可能;同時也是為彼此母女的關係找「出口」。為什麼需要出口?這是當初婁姊決定返鄉照顧母親時,萬萬沒有想過的。

 

原來照顧者這堂課的學分,不好修。

 

丈夫過世,小孩陸續上大學、工作,退休後的婁姊閒暇之餘參加合唱團、旅遊。然而,每次返鄉發現母親鮮少出門和人互動,不捨也不願年邁母親日復一日如此。去年毅然決然回到屏東,陪伴年邁的母親。

 

不過回去後,彷彿自己選擇讓日子開始過得灰頭土臉。
「這個東西不夠熱」好,去幫你加熱。
「吃不下了。」

急著張羅午餐,買菜回來都還沒擺好桌,母親卻只吃了三口就放下碗筷。倆人關係在日常作息相處中逐漸緊張。這不是婁姊當初想像的情景,母女相處怎會有問題呢?

 

終於,來到了第一次參加樂齡活動那天。張奶奶興奮地踏出家門,但到了現場看到人群,卻像孩子第一天上學一樣,躲到角落。難道,就連參加活動,也得母女拉鋸一翻?

 

「那時,倩倩社工貼心地上前,陪我媽媽聊了一會」,也順勢介紹新的「老朋友」,母親才慢慢卸下心防,加入活動。

 

婁姊第一次發現,原來懂得適時找「外人」來拉一把,這麼有效。
這一拉,拉走了自己日夜守護的愁,也把媽媽拉出了封閉的生活。

 

作為子女,常常覺得自己盡心盡力照顧父母,卻聽到父母抱怨、不滿意,已經不只是沮喪而已,甚或有點心痛?有的時候,只能選擇躲起來流淚。這是很多照顧者共同的感受。

 

婁姊說從帶著媽媽來永大後,開始找到倆人關係的平衡點。現在,行動吃力的高齡母親一早會搭乘長照接送車到中心參與活動,自己騎車到中心確認她的狀況。有時一起上課,有時她能抽空辦事;更重要的是,倆人一同重新展開新的學習旅程。

 

在中心內認識另一對母女,她從和自己年齡相仿的新朋友身上,看到和母親溝通的不同方法。參與照顧者支持課程,「老師要我們剪掉自己畫的圖,然後再共同創作新的圖。讓我突然想通,雖然原本想畫的圖和其他人不一樣,但透過討論,大家仍然可以拼出一幅彼此都滿意的圖樣。那和媽媽相處其實也一樣,不就是該說出來、彼此溝通?」婁姊笑笑地說:人生啊,就是不斷地學習。

小學畢業的張奶奶,年幼時沒有繼續受教育的機會,現在好喜歡「上課」。音樂律動課程是她的最愛,儘管坐在輪椅上,音樂一放,活動上半身也能滿身汗;上完手作課程,總開心帶成品回家分享。笑容多了,更重要的是這些嶄新的學習,讓張奶奶有自信「長大」,看著其他老人不會再感到自卑。這些轉變女兒都看在眼裡。

 

「也許還有希望、也許還有夢想,我想我看見,盼望能在母親暮年歲月裡,珍惜這一份幸福」。婁姊寫給永大中心工作人員感謝信裡這樣寫到。

 

照顧壓力一直都會在,但婁姊想和其他同是照顧者的人分享,「無論如何,找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做」。別再只告訴自己要堅強,試著往外走、尋求協助,敞開心胸去嘗試新事物,是讓自己和被照顧者,都能看見生活不同樣貌的可能。

 

這世界上,原來深刻、浪漫的,可以不只是愛情。
陪伴彼此一起快樂變老的母女親情,也可以很浪漫。

分享
延伸閱讀
n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