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居家好骨力〉輔具&生活機能指導服務深入居家 陪長輩「復能」 更陪他們保有自我 
2018/04/16
台灣關懷

老人一旦生病,就應該認命,捨棄熱愛的事物、興趣? 這句話應該要讓它過時。
畢嘉士與中華民國老人福祉協會合作展開「居家好骨力」服務,要讓長輩即使生病失能,
也可以重建生活,持續有目標、保有自主權。

 

老了身體遇到挑戰,並不是放棄熱情所在的開始

60多歲的阿偉叔,在電腦桌前全神貫注下棋的模樣,讓人感受到他對圍棋的熱情。一問之下,才知道原來他是業餘六段棋士,研究棋譜是退休後最大的興趣,也在鄰近住處的兒童圍棋班擔任老師。

但是,2017年9月,阿偉叔中風了。
左側肢體無力,需要使用輪椅,要到離家不到一公里的圍棋教室,簡直比登天還難。
 

怎麼那麼短的路,突然變那麼長?
業餘六段棋士,教圍棋教了20年,身體出了問題就不能繼續?

突如其來的中風,彷彿是身心靈的無期徒刑,常有許多人因此放棄自己。從雙手雙腳失去使喚,行動失去自由,喪失對自己身體的掌控權,到被「過度照顧」限制生活範圍、或是家人缺乏同理,都可能讓人開始否定自己。更別說持續興趣,談何容易?

 

銜接出院準備服務 生活重建就從返家開始
畢嘉士<居家好骨力計畫>專業團隊,透過醫院的出院準備服務轉介,和阿偉叔第一次見面。團隊人員由物理/職能治療師、社工組成,走入失能長者家中,提供輔具及生活機能指導服務。不同於醫院復健強調恢復損傷的身體功能,例如重複堆疊積木,改善手部精細功能;居家好骨力計畫不是把醫院的復建置入家中,而是追求讓長輩「復能」,運用輔具恢復生活自立能力,例如長輩中風,手部功能不再靈活,但利用輔具和訓練,仍可自行吃飯、如廁,這便達到了計畫的目標。

 

合作計畫的中華民國老人福祉協會王志元秘書長都還記得,當初和偉叔聊了一小時,聽他說年輕時的故事,還有中風後心情。團隊從聆聽開始,一起在「谷底」待一陣以後,再來就要陪長輩找「出口」。工作團隊與長輩、家屬一起坐下來訂目標,阿偉叔毫不猶豫地說:「我要自己走到圍棋教室,繼續教圍棋!」原本已經放棄圍棋教學的他,聽到朋友說三個班40位小孩,都很期待老師快點回來,他就無法自暴自棄。

 

復能目標長輩自己訂 「生活」是最大動力
王志元發揮他的職能治療專業,評估阿偉叔有恢復行走能力的的可能,在確保阿偉叔起身坐下姿勢安全後,才討論訂下「每日練習行走200公尺」的目標,這正是從家裡到巷口購物一趟的距離。行走200公尺不僅為了「肢體訓練」,更是為了「復能」,恢復能力,保有熱愛的事物和過往的生活;大哥表示要和團隊一起為這個目標努力。

 

兩週後,成果讓人驚訝。阿偉叔已經可以推著助步車行走,有了助步車的幫忙,讓阿偉叔往返圍棋教室更加安全。下一個目標,便是要讓阿偉叔可以「繼續教圍棋」,改善左手無力的問題。這時,不僅長輩本人,在訓練過程中,家屬也要扮演重要角色。治療師教導阿偉叔和他的太太,就地利用家裡的茶几,就能輕鬆做一套上肢訓練。阿偉叔說現在剛回去教課,只能口頭講棋,孩子也很開心當小助手排棋,不過很快地,他一定要能自己排棋!

 

翻轉照顧想法 從幫他做,到陪他自己做
志元秘書長也提醒家屬的態度也很關鍵,有時為了盡到孝道或責任,反而「過度照顧」,建議要了解長輩的身體功能狀態、長輩還有哪些「能力」可以好好發揮,在生活中「訓練長輩自己做」,而非幫他做,讓長輩可以維持、甚至恢復生活功能,因此也就不會讓照顧者的壓力逐漸增高。

 

此外,生活機能指導重視的是恢復居家生活的機能訓練,團隊人員與長輩及家屬溝通做法與目標,由家屬協助長輩自主訓練,而非由治療師到家「做復健」。社工玫芳也分享在陪長輩訂立目標時,要釐清長輩有興趣、有能力的目標;並且不能貪多,要有進步,才能帶來持續前進的動力。每次訪視,社工也會協助家屬記錄影像,作為訓練的參考;並且家屬也能持續透過電話和訊息,和團隊取得建議。居家好骨力計畫,讓屏東輔具中心的服務深入長輩家中,輔具資源及生活功能重建服務在關鍵期即被善加利用,陪伴屏東長輩「復能」,邁向擁有自主權的晚年生活。

分享
延伸閱讀
n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