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只是一片布衛生棉 —— 台大公衛學生的駐地觀察
2020/07/28
2384

台大公衛系學生林希竹,去年暑假透過系上實習計畫,成為畢嘉士馬拉威團隊「布衛生棉計畫」的種子教師。過程裡,希竹在這些女孩身上看見許多限制,貧窮的限制,讓她們買不起衛生棉;傳統文化的限制,讓她們羞於談論月事,甚至視月經為不潔。然而,希竹也在「布衛生棉計畫」看見一線曙光,她說:「不只是送一片布衛生棉到馬拉威女孩手中,這個計畫還包括衛教與女權促進課程。」像是種下希望般──有一天,馬拉威女孩們會堅信,女孩與男孩一樣好。

 

日常觀察到的性別差距

走上居住地姆祖祖(Mzuzu)街頭,希竹一開始很納悶,「很少看見女性在街上單獨行走,市區裡多數職業也都由男性擔任。」希竹觀察,多數婦女都待在家裡,做家事、照顧孩子,耕種、取水等粗活也多由女性負責。「女性能從事的職業,不外乎裁縫或擺攤,很多婦女都是一邊揹著孩子,一邊招呼客人。」

 

當希竹隨著姆祖祖大學公衛系學生前往鄉村巡迴醫療,她對馬拉威女性身處的現實,有更多瞭解。「那是一個離姆祖祖約兩小時車程的村莊,我們為當地孕婦做產檢,並提供抗瘧疾藥和驅蟲藥。」希竹說,有些孕婦很年輕,不到20歲已有三個小孩。她也發現,現場約20~30位孕婦都是獨自來做檢查,沒有先生陪同,當下她感覺「好像照顧孩子不是馬拉威男性的責任」。

 

「文化差異」或許可稍稍解釋希竹所觀察到的日常。然而,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《2020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》(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20),馬拉威的性別差距指數在153國中排行第116名,顯示該國在性別平等確實有很大進步空間。雖然單就分數來看,馬拉威現今的性別差距相較該份報告首次發表的2006年,已有些微進步;但在經濟和政治參與領域,女性能獲得的機會與資源,大約僅有男性的四分之一。

 

希竹的同學向馬拉威女學生們解釋生理週期。

 

打破月經迷思

現實教馬拉威女性要認命,但這不該是她們唯一的選擇。

 

畢嘉士基金會相信「教育一個女孩,等於教育一整個國家」,透過獎助學金計畫,讓女孩脫離小媽媽宿命,能以持續上學;透過布衛生棉和衛教宣導,讓女孩不再因生理期而中斷學習;更培力婦女團體,讓寡婦和身障媽媽邁向經濟自立。

 

在馬拉威實習期間,希竹和同學們一同規劃、主講一堂生理期衛教課。「我們帶了兩張海報,一張說明生理期的衛教知識,一張則寫了當地對月經的各種迷思,像是生理期不能用家中廁所、不能與丈夫同寢、煮飯不能加鹽等等。」

 

希竹和學生們分享這些迷思後,再請她們三到四人一組,寫下曾聽過的月經迷思,以及生理期曾遇過的困境等,之後各組輪流上台分享。「有些女孩上台會有點害羞或尷尬,」希竹說,「但我覺得,當她們願意公開分享,就能讓生理期不再是一種禁忌,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。」她認同,畢嘉士「布衛生計畫」是不斷累積改變的過程,馬拉威女孩得到的,不只是正確的月經知識,她們還學會用正向態度看待自己。

 

學生們練習縫製布衛生棉。

 

因為妳是女孩,所以妳可以

除了生理期衛教課,希竹也隨畢嘉士同仁到學校舉辦權益促進講座(Motivation Talk)。現場邀請已畢業的獎助學金受益者、以及各行業的專業人士,和中學生分享自己如何克服經濟和心理的困境,完成學業並從事理想工作,藉此鼓勵女學生不要被性別意識束縛,勇敢追夢。講座後半段,再由工作人員接棒,與女學生分享衛生教育和兩性關係。女孩們踴躍發言的景象,讓在一旁協助的希竹感動莫名。

 

課後,一名女學生主動上前與希竹攀談,「那個女孩說,她希望能像我一樣,上大學,從事助人的工作,她說,她會朝這個目標努力。」說這段話的當下,希竹看見女孩眼中閃耀著希望,「讓我覺得這場演講,似乎已帶起一股小小的、改變的漣漪。」

 

每位上台發言的女學生,都會獲得一份小禮物。

 

就像當地女童軍教師和希竹分享衛教備課要點時,不斷重複"enlighten"(啟蒙)這個詞,「她認為,衛教就是為正在黑暗中前進的女孩點亮一盞燈,讓她看見更寬廣的世界。」其實,不只是衛教課,畢嘉士基金會在馬拉威的各項服務,都是希望陪著婦女和女孩在漆黑中找到前進的路,因為我們相信,當馬拉威女性擁有開創未來的能力,這個國家也將迎來屬於她的光明未來。

 

〈支持馬拉威社區關懷計畫,陪伴更多女孩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〉
 

 
n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