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拉威農夫笑了── 深植耕作 種出希望未來
2021/06/30
1489

「看著親手栽種的玉米株長得又高又綠,當時就有預感豐收即將到來。」Evison手裡握著玉米穗軸,周圍是一袋袋裝滿玉米的麻布袋,證明所言不虛。

 

從缺糧到豐收,讓Evison綻放笑容的契機,要從他接受畢嘉士馬拉威團隊培力,學習「深植耕作」開始說起。

 

「深植耕作」最大特色是能有效保留土地養分、增加涵水能力,雙管齊下提升土壤的肥沃度。分成三個階段工序,逐步孕育農作:

 

■    鬆解硬土層:將土壤挖鬆至30公分深,使農作物的根可以深入硬土層,一來可吸收保存在硬土層的養分,二來能避免遭暴雨掏空。
■    標記田埂位置:調整田埂走向、標示位置,使其與山坡垂直,有利於將雨水留在溝渠並減少土壤被雨水沖刷。

 


■     挖建田埂、溝渠及灌溉池:沿著上一步驟做好的記號,挖建一公尺寬的田埂和50公分寬的溝渠。並在溝渠中,每隔3至4公尺堆出一條走道,如此一     來凹陷的部分變成灌溉池,可以儲存雨水同時減少土壤流失。(照片中凹陷有水的地方就是灌溉池)

 

 

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救星

 

2020年畢嘉士馬拉威團隊與當地研究「深植耕作」的非營利組織Tiyeni合作,一共培訓3個社區團體、50位農民,Evison是其中一位。社區共用農地實行深植耕作,迎來的第一次採收,產量比前一年足足多了3倍,所有人都興奮極了,迫不及待要運用在自家農田。

 

何以如此開心?是因為馬拉威糧食安全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,水患、風災、乾旱發生次數比以往更加頻繁,造成農作物收成大幅銳減。2015年底至2016年初的超級聖嬰現象,導致馬拉威乾旱,那年全國有三分之一人口急需國際糧食援助。畢嘉士馬拉威同仁說:「天災加上農業技術不佳,合作的3個社區團體—Zawaya、Fiskani、Msiki,過去都曾發生缺糧的情況,10戶家庭裡就有6戶沒有足夠的食物。」

 

以Evison家為例,以前他種出來的玉米總是發育不良,產量也不夠多,每年只能收成8袋玉米,還不夠全家人一年食用的量(註:馬拉威人主食以玉米粉做成,稱作希瑪。)自從加入農業培訓他不僅學會深植耕作,還學會自製天然堆肥。Evison說:「多數的馬拉威農民買不起足夠的肥料,有了天然有機肥料,讓我的整塊農地都得以施肥。」而產量大增,讓Evison最感開心的莫過於一家溫飽,他期盼未來收成能更好,這樣他便能拿去市場販售,來支應兩個孩子的學費。

 

 

Evison回想去年,笑著說:「當初村莊的人見我拿著鋤頭在自家農田敲打都嘲笑我,認為我不可能成功。後來看到我的收成,他們通通跑來問要怎麼做才能種出這麼漂亮的玉米。」於是Evison搖身一變,在村莊當起農業小老師,人也顯得更自信。

 

馬拉威,非洲溫暖之心

 

其實不只Evison,去年畢嘉士和馬拉威非營利組織Tiyeni合力培力的50位農民,也都不藏私地將深植耕作的知識與技術傳授鄰人。更讓人感動的是,除了農忙時村民會互相幫助,平常社區團體成員也會主動探訪村落有需要的家庭,盡可能提供協助。

 

 

善良純樸的馬拉威人,村民們平常就有互助習慣。馬拉威同仁與我們分享一個感人的小故事──在畢嘉士還沒與社區團體-Fiskani接觸前,Fiskani就曾運用社區團體基金資助馬拉威女孩Mailesi完成小學學業,同時指導與她相依為命、高齡89歲的祖母養豬,作為祖孫二人的生計來源。去年,Mailesi考上中學,也是因為透過Fiskani轉介,才得以取得畢嘉士獎助學金,順利升學。

 

在馬拉威人的日常裡,時時充滿著這些真實的故事。在這個不甚富足的國度裡,有著世界上最美的溫暖人情。

 

》》支持畢嘉士團體培力計畫

 

n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