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按:面對長照服務的使用者,無論是日間照顧、居家照顧或到宅沐浴,對畢嘉士團隊而言,關注的不只是身體的照料;更多時候,是陪伴著服務使用者及家屬好好面對必將到來的離別,用堅定與溫暖接住每個悲傷與失去,讓人生旅程中每位或先下車或繼續旅程的,都能接續著面對旅程的下一站。
陪伴個案,也陪伴家屬
「這幾年,有很多個案在離開的時候走得很平順、安詳,家屬很感謝我們在最後這一段路所提供的資源與諮詢。」過去站在沐浴服務第一線的護理師,現在則是帶領日照團隊、到宅沐浴團隊與居家服務團隊的督導嚴玉娟如此說道。
圖說:長照督導嚴玉娟
在多年的服務經驗中,玉娟感受最深的是,面對可能到來的「那一日」,家屬心中像被巨大的石頭壓著喘不過氣卻又要強裝鎮定。「有時候必須由我們來起頭,在跟家屬接觸幾個月以後,我會藉著詢問個案的狀況,讓家屬感受到我不只關心個案,更關心主要照顧者,慢慢地家屬就會打開心防地提出問題,我也會藉機問他:『如果長輩有危急狀況發生時,你打算怎麼處理?』」玉娟說,一步步建立起雙方間的信任感,若是確認家屬傾向讓長者順順地離開,團隊在服務過程中,一旦發現個案的身體有任何徵兆出現,就會提早告知家屬,好讓家屬能把握時間,陪伴自己的家人走完最後這一段路。
在每次服務結束後,玉娟會多花5到10分鐘坐下來和家屬聊聊,她特別強調「坐著」的肢體語言:若是站著跟對方談話或填寫資料,難免會給人一種要急著離開的感覺。「我會問對方『最近怎麼樣啊?』家屬大部分會直接回答爸爸或媽媽怎麼樣,我都說『我是問你過的怎麼樣?』他們才會想起自己這陣子的狀況。」工作多年,玉娟深知照顧者的角色同樣需要被照顧,常常一句『你好嗎?』聽在照顧者的心中就是一盞暖暖的燈,讓照顧者知道有人關心他。這是她與夥伴一直懷抱在心中的服務精神,不只陪伴個案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,也陪著家屬度過親人離世前後的心情起伏。
接力陪跑 讓生命有改變的機會
在現行的長照2.0服務中,照服員往往只能依核定的照顧計劃提供服務;在畢嘉士的居家照顧服務中,團隊則是用「接力陪跑」的方式看顧著每個需要的個案。當照服員進到家中,發現長者遇到生命中重大的變化,居家服務督導就會接力引進基金會的其他資源及關懷。
擔任居服督導的楊舒晴說道,使用居家服務的阿水姨,在面對兒子突然過世的打擊下,時常坐在不開燈的昏暗家中,呆望窗外風景,加上行動不便,生活頓失重心與意義,充滿負面情緒。在與社工討論下,「為了分散她的悲傷,鼓勵她來永大樂林居走動吧!」除了請居服員用輪椅推她來,社區社工也特別找了住阿水姨附近的大姐,當她的學姐,主動地招呼她、陪伴她在活動中認識更多朋友。在採訪當天,看著阿水姨淺淺地笑著,揮手說:「明天見。」舒晴報以大聲地說:「明天等你!」有人接住了這一棒,就有繼續往下跑的動力。
居家照顧是以個案的生活起居為主,但碰到陷入負面情緒漩渦的長輩,舒晴與居服員不僅常去探視,也會試著引導對方走出家門、接觸人群。在照顧好個案的生理所需之餘,更替對方心理的陰暗面帶來溫暖與陽光。
圖說:居服督導楊舒晴與奶奶
理解生命,也理解死亡
就像舒晴所分享的,人生旅程的下半場,「死亡」是每個人必然面對的課題:或是最親近的父母、牽手走過大半輩子的伴侶、辛苦養育長大的孩子,甚至是自己。在畢嘉士社工師鄭淑云的邀請下,擁有豐富生命故事課程經驗的心靈輔導師曹春燕,來到永大樂林居,以「Say Hi, Say Goodbye」為題,規劃五週的小團體課程,帶領長者重新理解與釐清有關生命與死亡的議題。
曹春燕解釋道,不論是宗教信仰或是約定俗成的傳統觀念,每個人對於死亡都有各自的理解,她一直是抱持著開放態度,所以在第一堂課總會先告訴長者:「你是自己生命的主人,你可以自己做決定,選擇讓你能夠開心跟快樂的想法。」而曹春燕在小團體課程中的分享,是希望能將看待生死的「新視角」帶給長者。
「像有位奶奶過往很依賴老公,所以對方過世後,奶奶十分難過。我引導奶奶去思考,先生離開帶給她什麼禮物?透過他的離開能幫到奶奶變更好的是什麼?最後奶奶找到,伴侶的離開是讓她學會獨立與承擔。而今奶奶已從過往天天流淚,到現在會到學校當志工,也能笑著面對有趣好玩的事。」在曹春燕的引導下,奶奶現在已經可以平靜地看待與接受愛人的離世。
從日間照顧、居家照護、安寧諮詢到生命故事課程的規劃,畢嘉士希望自己就像社區裡的一雙大手,無論是照顧者、被照顧者、離開的人或是留著的人,畢嘉士都會安安穩穩地接住,就算是生離死別的關頭,也總會有這雙手圈出的懷抱,溫暖地陪伴在所有人的身邊。
圖說:曹春燕心靈輔導老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