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12月中旬,畢嘉士基金會邀請四位曾在馬拉威生活的講者,包括屏東基督教醫院余廣亮院長、曾於馬拉威擔任志工的作家阿潑,以及兩位來台進修的馬拉威學生Madalitso Khwepeya及Thokozani Sawasawa,分享自身的跨文化經歷。透過四位講者的故事和對話,激發我們對於文化交流、國際合作更多的思考與想像。
冒險與機會,為我打開視野
去年剛從臺北醫學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Mada,回想六年多前來台的契機:「我已在馬拉威擔任助產士三年,希望更提升自身專業,那時馬拉威沒有護理學科的博士學位,如果想一次完成碩博士課程,就要出國進修。此時,我的朋友鼓勵我申請臺北醫學大學的全額獎學金,於是我就來台灣了。」
Mada認為,出國讀書使她有機會接觸不同文化、拓展視野,「當我回到馬拉威,也能用自身經驗,讓更多人看見教育的重要——特別是女孩。」即使近年馬拉威政府與民間陸續透過獎學金補助、社區意識倡導、提供女學生衛生棉等方式,致力提升女孩上學的比例,「但我們仍有一段路要走。」
2019年來台進修的Sawa,則將留學視為一場冒險,「考量台灣和馬拉威現階段沒有邦交,來台留學其實有很多的不確定,但我仍想抓住這個提升學識的機會。」當時Sawa已取得馬拉威大學外科醫學學位,並完成一年半的醫院實習,「我的父母鼓勵我及弟弟妹妹精進學業,我便申請北醫的獎學金修讀碩士。」然而Sawa的經歷,在同儕間並非常態。
中學時期,Sawa就讀位於鄉村的寄宿型女子中學,「這類學校是政府為了鼓勵女孩就學而興建,但我的同學多來自其他地區,真正出身偏鄉的學生反而很少。」因為貧窮,家長選擇讓女孩留在家中照顧弟妹,或早早讓她出嫁,以減輕經濟負擔,「缺乏可學習的榜樣,也讓女孩不明白教育為何重要,特別在偏鄉,多數人覺得只要識字就夠,不用拿太高的學歷。」
Mada和Sawa看見家鄉的需要,也描繪未來能著力的方向。Sawa說:「馬拉威需要如女性健康、生育健康等計畫介入,另外像是心理健康促進也很重要,這是馬拉威目前所忽略的領域。」Mada則指出馬拉威青年失業率高,「除了政府允諾為青年創造就業機會,我認為也需要財政及貸款相關政策支持。」
香蕉婆婆教我的事
Mada和Sawa跨出馬拉威,期盼將來能帶回資源和機會。阿潑則在2005年夏天走進馬拉威,在北部一家社區醫院擔任志工,「在此之前,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去非洲。」
出發前,阿潑詢問醫院院長Lungu對國際志工的印象,「院長說:『志工就是來了又走的人,這麼短的時間,我實在不知道他們能做些什麼。』當下聽到心都涼了。」為了不想成為他口中「來了又走的人」,阿潑請Lungu提出最困擾他的問題,得到答案是:一間庫房。
「這間庫房堆滿各國捐贈的物資,有胃管、手術刀、口罩、奶粉…等等,一打開門,物品會直接滾出來把人淹沒,就像卡通演的那樣!」阿潑和夥伴把一箱箱物資搬出來、開箱分類、再重新上架歸位,庫房從原本凌亂不堪的模樣,漸漸有了秩序。「本來我們這群台灣志工都在角落默默整理,沒人注意;後來開始有醫師、志工進來庫房拿醫療器材,大家都驚嘆終於能找到需要的東西了。」
其中,醫院同仁及居民表達的感謝,尤其令她難忘,特別是一位在醫院門口遇見的老婦人,「這位婆婆將手中香蕉塞給我們,過幾天中午又拿了一串香蕉到醫院送我們,因為她感謝我們從遠方來到這裡。那時我與同伴猜想,這位婆婆或許擁有一大片香蕉田,就稱呼她為『香蕉婆婆』。」
幾天後,阿潑的同伴跟她說,香蕉婆婆一臉痛苦地蹲在路旁,「同伴把手中的餅乾和飲料給她,才發現她是餓到說不出話。我們都很驚訝,若她連維生的食物都不夠,為什麼要送我們香蕉?」阿潑帶著這份疑惑詢問Lungu,他思索許久,才說:「因為在馬拉威文化裡,我們經常分享,即便這是我們僅有的。」
「當所謂"文明國家"為了慈善或節稅,自以為是把許多物資捐給非洲;馬拉威人卻是分享自己唯一所有,只為了奉獻和感謝。」阿潑表示,自己在馬拉威人身上學到的,比她付出的更多,「講我們『幫助』都顯得優越,我認為應該是眾人合力創造一個對馬拉威、對台灣、對整個地球都好的環境,而不是誰幫誰。」
以對話為基礎的國際合作
當阿潑在馬拉威時,曾與時任駐馬拉威醫療團團長的余廣亮院長有過幾次會面,「某次在姆祖祖中央醫院,看到余院長正在彩虹門診,他沒戴口罩和醫療手套,很親切地問診,乍看會以為對面的病人不是愛滋患者。」
為什麼不戴口罩問診?余院長表示,他所接觸的病人約有30~40%是HIV帶原,「我們必須留意互動的方式,不要為病患貼標籤,造成歧視。」由於馬拉威人向來認為戴口罩代表生病,在尊重當地文化前提下,專治愛滋患者的彩虹門診規劃醫師坐在空氣流通的上方,讓醫師可以不戴口罩,同時減低感染其他空氣傳播疾病的機率,「愛滋只透過血液或性行為感染,不會因為與人擁抱或待在同一空間就感染,觀念正確就無須害怕。」
「偏見,來自對事物的不了解。」余院長分享,從醫療團進行的愛滋防治、助產士培育計畫,到如今畢嘉士基金會推動的社區計畫,都需要與當地保持溝通,「國際援助並非單向給予,而是夥伴關係。當中會遇到不同文化的衝擊,需要開放心態,接納與自己相異的看法,進而解決衝突。」
這些年,畢嘉士團隊在馬拉威與寡婦團體一起發展養雞生意,為湖區村落找出乾淨水的解方-生物沙濾式濾水器,陪伴許多孩子跨越貧窮及性別的阻礙並完成學業,每項工作都從對話開始,同時重視在地人才的培育。因為我們相信,有一天,馬拉威能靠著自己的力量,迎接屬於她的勝利。